

汛期食品安全三大风险:
一是洪水冲涮、淹没厕所、化粪池、垃圾堆,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甲肝病毒、寄生虫卵等)和化学污染物,直接污染水源、农田、食品加工储存场所及家中食物。
二是持续强降雨常导致电力中断,冰箱、冷柜等冷链设备无法工作,储存的肉类、乳制品、熟食等易腐食品迅速腐败变质,滋生大量细菌。
三是积水和潮湿的环境会导致苍蝇、蟑螂、老鼠等病媒生物滋生,它们携带病原体四处活动,污染食物和餐具。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特做以下提示。
提示一: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1.对生产加工的设备、工具(如案板、盛装容器等)进行彻底清洁与消毒(可采用沸水蒸煮、专用消毒剂等方式),干燥存放避免受潮。
2.加强对生产经营贮存环境的管理,定期清除场地淤泥、污水,疏通排水通道,消除蚊蝇孳生地,确保环境整洁卫生。
3.不使用污染原料:严禁用被洪水淹没、浸泡、发霉变质的谷物、食材及其他原料进行食品加工、生产。
4.不出售(消费者也不购买、不食用)被洪水雨水浸泡的预包装食品(若包装破损,立即弃用)。
提示二:禁食污染食物、保持用餐和环境卫生安全
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如农作物霉变、牲畜疫病或死亡等,水和食物可能被致病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各种有毒有害化学物(农药、兽药、鼠药、化工废物、重金属等)污染,食用这些食物后将影响人体健康,可能引发腹泻、痢疾等,甚至传染性疾病流行。
消费者要杜绝污染食物流入餐桌:
1.饭前便后、接触过洪水后要洗手。
2.及时清理居家周边淤泥、污水,定期消毒厨房用具,保持生活环境干燥通风,防止蚊蝇滋生。
3.不直接饮用未经净化消毒的地表水、雨水、洪水,确保饮水经过安全处理。
4.不捡拾漂浮物、死鱼等动物尸体,不随意采摘食用野生植物(含野菜、野果、蘑菇),避免摄入污染物或有毒物质。
提示三:科学加工储存食物
1.食物应注意低温、防尘、防蝇虫、防鼠和隔水防潮。如发现食材变味、发黏、发霉等,应及时处理,不要食用。
2.切配的刀、板和盛装熟食的容器,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并用滚开的水或蒸煮等方式消毒杀菌。
3.烧熟煮透:食物要烧熟煮透,生熟分开存放,少吃冷荤类菜肴,不吃生的动物性食品。洪涝期间,食物不易保存,特别是受灾群众聚集地或参与救灾人员的食堂,要按需加工食物。尽量不要食用剩饭剩菜。如不可避免剩饭剩菜,应及时分类冷藏保存,再次食用时务必彻底加热。
4.均衡饮食:暑天人体大量出汗,胃肠道蠕动减弱,消化功能减退,易出现食欲不振、厌食等。要注意科学饮食,荤素搭配、蔬果兼顾,特别要保证孕妇、少年儿童及老年人的营养摄入。
5.关注身体状况:留意自身及家人饮食后反应,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保留样本并尽快就医,以便溯源排查。
若发现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食品行为(如使用污染原料、销售变质食品等),请及时拨打12315反映,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希望广大群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科学饮食、共护食品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