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秋季仍然是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是食品在制作过程中生熟不分、交叉污染导致,应重点防范熟肉制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污染。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鸡、猪等禽畜动物是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天然宿主,生肉可能会携带这些致病菌;同时,在现有养殖模式下,生鲜动物性水产品中也可能存在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因此,在处理生肉、水产品过程中保持卫生,防止交叉污染即食食品,做到烧熟煮透是防控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措施。
二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温湿度较高,肉褐鳞环柄菇、大青褶伞、亚稀褶红菇等毒蘑菇中毒比较常见,不采、不食自己不熟悉、不认识的野生蘑菇,这是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最好方法。
三是我国民间有秋季食补的习惯,需要防范因家庭自制药膳药酒引起的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特别是乌头和钩吻两种有毒植物引起的死亡风险较高,高发地区要做好科普宣传。
同时,秋季也是我国开学季,校园食品安全更不能忽视。
一是校园食堂是人员密集就餐场所,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防控重点,特别是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是校园食品的“常客”,将 “食品安全五要点” 贯穿于食品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是防控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根本保证。
二是秋季是各类植物果实的成熟期,中小学生误采误食有毒野果和种籽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常见的有毒野果和种籽包括白果、马桑果、桐油果、蓖麻子等,应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建议将预防有毒植物中毒等食品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三是要防范诺如病毒感染,因为诺如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物品或气溶胶传播,极易在校园这类聚集性场所快速传播。学校要从人员、环境、食物三个方面做好预防。首先,食堂从业人员、教职工和学生都要保持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诺如病毒传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旦感染,要及时就医并做好隔离,待症状消失3天后再返回学校和工作岗位。其次,要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校区内公共场所和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尤其是门把手、楼梯和上下床扶手、水龙头、各类手触按钮等;教室要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毒传播机会。最后,要注意饮食卫生,瓜果蔬菜洗净后再吃,不喝生水,食物要煮熟煮透。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监测二室 郭云昌 范鹏辉 李红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