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只讲3点。
1、制定预制菜国标没必要,有关部门给出的预制菜定义不解决问题。
预制菜、预制半成品等并不是新鲜事物,而是食品加工以及行业细分的产物。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中,停在任何一点,都属于某种程度的预加工。比如,生猪→白条猪→里脊肉→肉丝→腌制入味的肉丝→过油肉丝→尖椒肉丝→装盘的尖椒肉丝。你说停在哪儿算预制,之前不算预制?
这还只是一个尖椒肉丝,中餐那么复杂,你想定义预制菜?更何况每个人对预制菜的看法都些许不同,定义宽了小题大做,定义窄了避重就轻。明明老百姓“朴素认知”觉得是预制菜的(比如央厨、盖饭等),排除在外,你觉得他们是认法规标准的定义,还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其二,“预制菜定义”“预制菜标准”很大程度上是被“预制菜进校园”的舆情事件强行推上议程的。“不加防腐剂”这种内容写进去也是为了安抚舆情,在专业界看来是相当的呵呵。更何况预制菜标准、预制菜定义并不能真正解决舆情背后的所谓“知情权”和安全性担忧(比如冷冻、保质期长)。头疼医脚,不会有好结果。
其三,相对狭义的“预制菜”,就是那些装袋的、有食品标签的。这些产品并非没有标准可以管,原料有原料的,肉制品的有肉制品的,水产品的有水产品的,还有通用的14880、7718等。特别讨厌“没有标准”这种说法,尤其是所谓的“专家”“业内人士”。我一个尖椒肉丝,按照肉制品管理不行吗?无法保障安全了吗?我想不出预制菜做国标能做出啥针对性的安全指标来。不要试图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去解决安全性以外的问题,不尊重科学、不讲逻辑,是要反噬的。
2、预制菜几乎是一个无法好好讨论的问题。
原因在于“预制菜”只是切入点,公众的实际关注点五花八门,讨论起来经常是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以我的观察,至少包含以下关注点:贵、难吃(没锅气)、冷冻(僵尸)、保质期长(防腐剂)、添加剂、知情权、塑料包装、劣质原料(淋巴肉)、营养破坏、隔夜等等。
以上每一个话题都可以聊,但不同维度一起谈,绝对乱套。且固有认知已经形成,所以费口舌、难沟通、效果差。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朋友圈说这次事件是消费者沟通的系统性失败。首先是行业组织、头部企业的失败,其次是政府和专业界的失败。我作为一个搞科普的,也是这失败的一员,但我已经出了力了。
正因为预制菜的污名化和话题的复杂性,导致各方都不愿意也没有耐心去认真做好基础的沟通,而是试图通过短平快的“重新定义”来回避问题,这种思路不会有好结果。
3、科普是预制菜解套的终极出路。
很多人说“知情权”,我不完全同意。我不需要这个知情权,为啥,因为我懂啊。我不会因为冷冻食材、冷冻半成品而愤愤不平,我自己的冰箱里就有一堆自制的预制菜。家长反对预制菜进校园,我觉得预制菜才好呢,工业化、标准化的作业方式可比食堂一堆人现做风险概率低多了。
正因为对添加剂的不理解,所以才喜欢看配料表长度,喜欢“0添加”,搞什么“厚椰乳”,实际是藏配料的大坑。正因为对预制菜的不理解,才会有“活鱼鲜杀”“有锅气”等话术诱导。针对“预制菜”的知情权看似合理,但这是建立在错误认知上的合理。
是否是预制菜,对于是否安全、营养、健康的判断有没有实质性影响(不是“我觉得”的影响)?作为一个相对专业的人,我的判断不会基于是否预制。所以我才认为,推动预制菜公示,纯属陪傻子玩,有病。没有知识武装起来的“知情权”必然变为收割智商税的另一把镰刀。
其实大家一起做好基础的消费者沟通事情就没那么复杂。知情权前置,而不是让餐饮企业去反复沟通自己的食材和菜品的来龙去脉。只要合规经营,价格能接受、味道能接受、环境和服务能接受,那就吃呗。吃个饭疑神疑鬼,恨不得翻人家祖宗十八代的族谱,你累不累啊?
“知情权”是道德制高点,你管我累不累呢,我就是要知道,这对我很重要。行,我想知道尖椒肉丝是用哪个品种的尖椒,我很在意这个品种是“中国芯”还是外国货,我要支持中国种业。我想知道尖椒肉丝的肉丝是哪天宰的猪,那天要是不吉利,我怕吃了走霉运。我还想知道炒菜厨子BMI多少,毕竟体重管理年,我要用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只吃BMI正常的厨子做的菜。这些对我都很重要。
你去大餐馆问这些,他们就是心里骂你傻逼也得皱着眉头琢磨一下怎么回答。要是在街边小店问这个,厨子拎着刀出来告诉你,爱吃吃,不吃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