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李基光博士团队在杂粮研究上取得新得进展-行业动态\权威公告\通知-新闻-企多网
推广 热搜: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李基光博士团队在杂粮研究上取得新得进展

   日期:2025-08-08     来源: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浏览:0    
核心提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李基光博士团队在杂粮研究上取得新得进展时间:2025-08-08 09:41来源: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作者: 李基光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李基光博士团队在杂粮研究上取得新得进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时间:2025-08-08 09:41 来源: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作者: 李基光   原文:
     8月5日,院作物研究所特色粮油研究室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中科院一区,IF:7.1)发表题为“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finger millet (Eleusine coracan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drought resistance”的研究性论文。作物所李基光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关超男博士后、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李晓波工程师和作物所王艳兰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汤睿副研究员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周美亮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穇子为禾本科穇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仅次于高粱、珍珠粟、谷子的第四大粟类作物,在湖南、贵州、广西、陕西和西藏等地广泛种植。穇子根系发达,耐干旱,能在短暂缺水的情况下正常生长,在抗旱育种方面有较大应用潜力。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异源四倍体穇子栽培品种的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揭示了其两个亚基因组(subA和subB)之间存在广泛的结构重排。研究显示subB约680万年前与其祖先种Eleusine indica分化,并经历了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这些事件塑造了当前的基因组结构,促进了基因冗余和广泛的适应性产生。利用101份穇子种质资源,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出多个与千粒重、生育期及抗旱等关键农艺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EcMDHAR(编码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不同单倍型呈现差异化表达模式,在增强抗旱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该基因组资源不仅推动了对粟类作物多倍体基因组进化的理解,也为穇子农艺品质性状改良奠定了基础。 
  A 穇子栽培种C142植株形态;B 穇子基因组图谱;C 亚基因组A和B共线性分析;D 干旱指数GWAS曼哈顿图;E EcMDHAR基因四种单倍型抗旱指数差异;F EcMDHAR四种单倍型表达水平分析。 
  原文连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673852725002097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和个人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微信支付宝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7028834号 | 51LA统计
Powered By QIDUOWANG Powered By QINDO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