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对已经传入并造成严重危害的,要摸清底数,‘一种一策’精准治理,有效灭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据统计,我国已确认外来入侵物种达660余种,数量多分布广,防控形势严峻。哪些物种危害形势最为严峻?哪些物种需要优先开展防控?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然而,多年来,如何科学评估入侵物种的经济损失一直是行业的难点和痛点,严重制约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研究发现,自1980年以来,我国11 种重大入侵物种的总经济损失达2363.5亿美元,其中隐藏损失高达 2232.5 亿美元,占比87%;而显性损失仅 103.3 亿美元,占 13%。从地理分布看,我国南方地区受入侵物种影响最为严重,总损失达 57 亿美元,其中广东(54.7 亿美元)、辽宁(42.6 亿美元)、陕西(33.1 亿美元)三省损失位居前三。从行业分布看,农业损失占 82%(2037 亿美元),林业占 18%(439 亿美元),凸显入侵物种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的双重威胁。
研究还发现,截至2020年,我国发布的 352 项入侵物种管理政策(其中国家级 270 项、省级 82 项)与经济损失呈显著正相关。2006 年后政策数量快速增加,与经济损失的上升趋势高度吻合,反映出政府对入侵危害的响应逐步加强。这表明当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政策还滞后于物种危害发生情况,证明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还处在“被动防御”的状态。
研究建议,一是要加快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的早期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织牢外来入侵物种风险监测预警网络,提升末端发现能力,降低入侵物种的传入风险,推进防控策略从 “灾后治理的被动处置” 向 “前瞻预警的主动防御”积极转变;二是要通过对入侵物种经济损失科学评估,定量分析物种对我国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依据危害水平或风险高低,选择“已造成重大危害”或“具有高扩散和危害风险”的物种,“一种一策”精准治理,科学灭除。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西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王沛霖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植保所张毅波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巴黎萨克雷大学、欧洲科学院院士Franck Courchamp教授,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黄宏坤研究员和张弛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刘春龙教授,西南大学蒋红波教授,植保所万方浩研究员、张桂芬研究员参与了本研究的部分工作。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D1400200,2023YFC2605200),法国国家研究机构(ANR-14-CE 020021)和BNP-Paribas基金会气候倡议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schweizerbart.de/papers/entomologia/detail/prepub/107051/Escalating_economic_costs_of_invasive_species_in_China_driven_by_hidden_impacts_and_policy_gaps?af=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