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创新强根基,精准施策筑防线
一是广泛征集线索。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政务平台发布《关于公开征集重点领域食品安全违法线索的公告》,有效拓宽问题线索发现途径。创新推出微信扫码快速举报通道,群众可“随手拍,即时传”,操作简便、响应迅速。二是强化分类指导。制定《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指南》,聚焦原料污染、知假造假、欺骗误导三大重点问题,为基层监管工作提供精准指引,提升监管靶向性。三是构建“五张”清单。建立专项整治主体清单、专项整治问题清单、专项整治案件清单、问题线索处置清单、“行纪衔接”情况清单,推进专项整治工作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机制保障提质效,高压震慑零容忍
一是优化包市督导机制。省市场监管局领导带队采取“四不两直”督查,实行“一事双查”,既查主体责任落实,又查监管履职情况,持续营造强监管、严问责高压态势。二是强化行刑衔接联动。九江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联合签订《集中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和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共同推进依法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工作合作备忘录》,畅通线索移送渠道,形成执法合力。三是持续保持严惩重处高压态势。专项整治以来,全省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354起,收缴假冒伪劣食品3327.1公斤,罚没280.2万元,取缔无证生产经营11家,移送公安机关27起,联合公安捣毁制假售假窝点6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人。
社会共治聚合力,智慧监管护民生
一是开展科普宣传进农村。在常态化开展“你点我检”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农村假冒伪劣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视频、真假食品对比、现场有奖问答等方式同步推进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科普宣传,助力农村群众识别食品安全风险,提升自我防范能力。二是丰富专项整治宣传方式。精心设计了制作主题宣传海报和动画科普视频,重点解析农村地区“山寨食品”“无标签标识”“超过保质期”等常见的食品问题,帮助公众直观识别风险、增强防范意识。三是开展收缴假冒伪劣食品集中销毁活动。宜春市作为2025年全国统一销毁行动分会场,采用“集中粉碎+环保处理”模式,累计销毁假冒伪劣食品9.08吨。
以下两起案件为农村地区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典型案件,有力震慑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案例一
江西查办某副食批发商行涉嫌经营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白酒案
九江市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线索,联合公安部门检查一处民房仓库,现场查获假冒品牌白酒1042箱,涉案金额约200万元。因涉案数量大、金额高且涉嫌犯罪,案件已移送公安机关。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案例二
江西查办翟某某、高某某涉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案
宜春市某县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线索,联合公安机关对两处加工油炸食品的场所开展检查。经查发现,两名当事人均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使用无标签标识的废弃油脂加工食品,并超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日落黄、柠檬黄。二人因涉嫌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案件已移送县公安局。同时,经查有供货方明知对方收购废弃油脂用于食品加工仍持续提供,涉嫌非法提供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该两起关联案件亦已移送公安机关,目前均已依法立案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