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清米酵菌酸的危害特性
米酵菌酸是椰酵假单胞菌产生的剧毒物质,该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在夏、秋季潮湿温暖的环境中易滋生繁殖。其污染食品后具有以下显著危害特点:
毒性极强。人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重症者可导致肝肾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
污染范围明确。高发污染领域包括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米面、酸汤子)、变质银耳与木耳、薯类制品(如变质红薯淀粉)及湿米粉、凉皮等湿淀粉制品。
耐热性突出。经120℃高温处理1小时仍无法破坏其毒性,常规烹饪方式不能消除风险,需从源头进行防控。
纠正常见认知误区
结合近年中毒案例分析,群众在预防米酵菌酸中毒方面存在以下误区,需重点澄清:
误区一:非发酵食品风险低
部分群众认为米酵菌酸中毒仅与发酵米面制品相关,实则不然。201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因未经发酵的湿米粉、凉皮及泡发不当的黑木耳导致的中毒事件。此类食品虽未经过发酵,但长时间浸泡或储存过程中,易形成适宜椰酵假单胞菌繁殖的环境,同样存在高风险。
误区二:传统制作方法绝对安全
家庭自制发酵米面制品(如酸汤子、吊浆粑等)时,传统工艺难以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卫生条件等关键因素,极易为细菌繁殖和产毒创造条件。2020年10月,黑龙江省鸡西市“酸汤子”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已证实,传统方法不能等同于安全保障。
误区三:感官正常即安全
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初期,食品往往无明显发霉、变味、变色等腐败迹象,而当出现感官异常时,毒素含量已极高。尤其是发酵食品本身带有酸味,难以通过气味、外观判断是否含米酵菌酸,仅凭感官鉴别存在极大风险。
误区四:高温烹饪可消除毒素
米酵菌酸具有极强的耐热性,煮沸、蒸、炒等常规烹饪方式无法破坏其毒性,即使长时间高温处理,毒素仍可导致中毒。
误区五:冰箱冷藏能完全避险
冰箱冷藏仅能抑制细菌生长,无法杀灭细菌或消除已产生的毒素。椰酵假单胞菌在冷藏条件下可进入休眠状态,回到室温后仍会继续繁殖产毒。长时间冷藏的湿米粉、酵米面团及冰箱内泡发的木耳等,风险依然存在。
落实科学预防措施
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食品生产经营者制作湿米粉、凉皮等制品时,应保持加工环境清洁卫生,严防蒸煮后二次污染,严禁回收使用隔夜浆体。销售湿米粉、凉皮等产品时,应选择新鲜无异味的原料,严格执行冷藏储存要求,确保在保质期内销售完毕;鼓励采用小包装形式,引导消费者现买现食。餐饮服务单位不得使用变质原料制作食品,对储存的米面制品、木耳等食材定期检查,发现异常立即销毁。
规范家庭饮食行为
谨慎自制发酵米面制品,建议从正规渠道购买预包装产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储存条件。泡发木耳、银耳时,采用温水浸泡且时间不超过2小时,泡发后及时加工食用;对耳片不成形、发粘、无弹性或有异味的,坚决弃用。购买鲜银耳需慎重,优先选择正规渠道销售的干制产品;湿米粉类食品购买后应冷藏储存并尽快食用,避免反复冷藏。
强化应急处置意识
消费者如食用相关食品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食用史,以便及时诊断治疗。食品生产经营者发现疑似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须立即封存可疑食品,保护现场,并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报告。
保障食品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消费者如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存在原料变质、储存不当等违法行为,可拨打12345、12315进行投诉举报。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消费者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共同筑牢米酵菌酸中毒防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