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排查食品安全隐患
各学校应当在开学前进行有序部署,全面排查风险隐患。首先,需对食堂的内外环境、操作区域、就餐场所、设施设备以及餐用具开展全面的清洗、消毒与保洁工作,强化病媒生物防治,保证“三防”设施完备且能正常使用;其次,要对食品加工、贮存、冷冻冷藏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的检修、校验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再者,应全面清理并检查库房及加工场所内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及时杜绝过期、变质、受潮霉变等不合格食材进入加工环节。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责任
严格执行校长(园长)负责制,配齐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明确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职责,严格落实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确保全员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持续开展风险排查。严格执行大宗食材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制度,建立供应商评价和退出机制,在采购合同中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和义务。
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和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全面检查和完善食品安全相关制度,包括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留样等环节的操作规范,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各岗位的食品安全职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
开展食品安全培训
组织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培训内容应涵盖秋季食品安全特点、食物中毒预防、食品加工操作规范等方面,要求所有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同时,对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开展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专业知识培训,制定并落实年度培训计划,加强人员管理,提升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严格食品采购管理
严格把控食品及原料的采购渠道,甄选具备合法资质且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应与供应商签订食品安全供货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采购食品及原料时,要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以确保所采购食品来源具备可追溯性。严禁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及原料,如野生蘑菇、四季豆、发芽土豆、黄花菜等。同时,建立食品及原料采购验收台账,详细记录采购的食品及原料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确保信息可追溯。对于验收不合格的食品及原料,应坚决予以退货或销毁,并做好相关记录。
强化食品加工过程管理
食品加工的操作流程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特别是生食和熟食要严格分开处理,确保烧熟煮透等基本原则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个人卫生问题绝不能忽视,所有操作人员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和口罩,同时要时刻保持手部的清洁卫生,避免因个人卫生问题导致食品污染。加工完成的食品应当尽快供应给消费者,避免因长时间存放而影响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此外,食品留样制度也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一丝不苟地执行。留样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数量、时间和温度要求进行操作,确保留样样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便在必要时进行查验和分析,保障食品安全追溯的可靠性。
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秋季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购买、食用“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食品安全防范能力。
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督
鼓励学生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督,设立食品安全举报渠道,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向学校报告。学校要对学生的举报进行及时处理,并对举报人进行保密和奖励。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鼓励家长参与监督。通过家长会、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食堂的管理和监督,定期组织家长参观学校食堂,了解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安全管理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教育孩子在家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秋季开学期间,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