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一种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又称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变种)产生的高毒力细菌毒素,属于呼吸链毒素类别,其耐热性极强,且难以降解,即使用100℃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2,3]。
米酵菌酸是如何产生的?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当这种细菌附着在食物上,经长时间浸泡发酵,易产生米酵菌酸等毒素,且越是湿热的环境,越有利于米酵菌酸的繁殖,尤其是在高温、潮湿的季节更适宜其繁殖[4]。
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的食品在制作过程有个共同特点,即长时间浸泡或发酵。常见的易产生米酵菌酸的食品有三类:一是凉皮、湿米粉、河粉、发酵玉米面等谷物制品;二是变质的食用菌,最常见的是泡发的木耳、银耳;三是变质的马铃薯粉条、甘薯面、甘薯淀粉等淀粉类制品。
米酵菌酸中毒的症状与应对措施
米酵菌酸中毒发病急、病情发展快,一旦食用了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后,潜伏期一般30分钟到12小时,少数延长到一两天后。中毒后首先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肌肉痉挛、黄疸、皮下出血、呕血、意识不清、休克甚至死亡[4]。
怀疑米酵菌酸中毒时,应立即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及时前往医院救治,并保留呕吐物或怀疑有问题的食物,冷藏备查。另外,吃了同样食物的人,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应就医检查。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1、谷物制品要在正规渠道购买并妥善保存,购买后要尽快食用,超过保质期或出现异味应及时丢弃。
2、家中自制谷物发酵制品时,不要长时间放置,避免发酵变质。在制作过程中要把好原料关,确保不使用霉变的玉米等谷物原料,浸泡时要勤换水,制作及贮藏过程要通风、防潮、防尘,一旦发现霉斑,不得食用。
3、木耳、银耳泡发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避免长时间放置,不能食用隔夜泡发的木耳和银耳。
参考文献
[1]赵丹,钟贤武,姚粤婷,等。广州市居民米酵菌酸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J].热带医学杂志, 2024, 24(2):259-264.
[2]CHEN J. Study on the Poisoning Mechanism and Precaution Measures of Pseudomonas Cocovenenans[J]. Modern Food, 2019(13): 102-104.
[3]张虹,谢凤杰。“酸汤子”中毒1例[J].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2022,
04(01):E01764-E01764.DOI:10.3760/cma.j.cmcr.2022.e01764.
[4]任中善, 秦亚军, 曹新胜等。 栽培银耳及自然环境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调查研究[J]. 卫生研究, 1988, (1): 28-32.
供稿 | 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