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相传豆腐是东汉刘安发明的,是不是他发明很难说,但考古证据能证明“汉代就有豆腐”。郑州新密“打虎亭汉墓”的一副石刻壁画,描绘的是做豆腐的过程——泡豆、磨豆、煮豆、点卤、成形。卤水和石膏一直用到现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凝固剂。
2、古法制作皮蛋要用黄丹粉,就是氧化铅,最近天水铅中毒事件估计也是某种铅黄。铅和皮蛋里分解出的硫结合(硫化铅)可以堵住蛋壳的气孔,后来换成了硫酸铜,硫化铜也能堵气孔。这就是现代版的“无铅皮蛋”,你现在想吃古法皮蛋很难,因为违法。
3、沙漠戈壁的蓬草,烧成草木灰(蓬灰)泡水,可以让拉面筋道,实际上就利用碳酸钾、碳酸钠等碱性成分。后来发现蓬灰重金属杂质有点多,于是参照它的碱性成分配制“拉面剂”(酸度调节剂),结果一堆人喷“科技与狠活”,觉得还是传统的好。这么喜欢重金属,死亡摇滚听多了吧。
古代文献里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文字也有很多,举几个例子。
4、西晋《博物志》:海人脍之如丝,固之以矾,其色尤莹,故曰水母线。现在海蜇依然是用明矾做凝固剂,“三矾两水”算是古法了。你们说油条明矾多,和海蜇比都是弟弟。哦,油条加明矾也是古法,只不过在油条里的作用是膨松剂。
5、明《天工开物·丹麴(qū)》:世间鱼肉最朽腐物,而此物薄施涂抹,能固其质于炎暑之中,经历旬日蛆蝇不敢近,色味不离初,盖奇药也。这说的是红曲,提取一下就是食用色素红曲红。为什么能防腐,有可能是没养好,产毒了,比如桔青霉素。如果产的是软毛青霉酸,那就是小林制药,鞠个躬一波带走。
6、清《中馈录·制宣威火腿法》:先用硝水擦之,再用白糖擦之,再用炒热之花椒盐擦之。这说的是硝酸盐,现在叫护色剂,让肉颜色红润。应该有更早的文献,据说宋代就有,还传到了欧洲。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工艺说不定受到了中国的启发。
7、广西地方志记载,当地从宋代起就有做“五色饭”的传统。其中有些地方黄色的米饭要用染饭花,学名密蒙花。提取出来的色素叫密蒙黄,也曾经是食品添加剂。新国标刚把它删掉,在历史更悠久的栀子黄(来自栀子)面前,密蒙黄毫无立足之地。你吃的白斩鸡那么黄,多半是栀子染色的。
例子就举这么些,总结一下。
1、要以科学的方法认知世界,而不要用陈腐的思想怀念过去。古人不用食品添加剂只是幻想,他们炼丹嗑药比你生猛。古代也没有“限量标准”,只有“神农尝百草”,死了多少人天都未必知道。
2、古代“人到七十古来稀”,现在延迟退休六十三。改革永远在路上,但现在的食品供应、食品安全就是历史最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食品太安全,人民吃太饱(胖)。
3、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合规使用没问题。凡是对此心存疑虑的,把钱准备好就行,“清洁标签”“超加工”有一大堆概念在等你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