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华北产区
该区是我国白花甜荞主产区,田间管理的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包括内蒙古东部产区(包括赤峰市、通辽市等)、中部产区(包括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山西西北部产区(包括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吕梁市等);河北及吉林部分地区等。
(一)合理轮作,科学施肥。鼓励实行三年以上轮作,以减少荞麦病菌和虫卵的基数。主推“马铃薯—糜子/谷子—甜荞”,“豆类—胡麻—甜荞”等轮作方式。旱地、高寒山区的土壤较为偏瘠,可结合秋翻或春翻,将全生育期所需肥料一次施入。施肥以农家肥为主,亩施500—750公斤,适量增施磷肥。中期根据田间苗的长势,追施适量速效肥,培育壮苗,提高植株免疫力,注意不要过量施用氮肥导致徒长,开花期可适量喷施硼肥提高授粉率。
(二)优选良种,适时播种。根据自然条件、生产需求和种植模式科学选种,宜选用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宜机械化作业、生育期80—90天的高产优质多抗优良品种。播种前确保种子饱满,发芽率≥85%,无霉变和病虫害。根据气候变化和土壤墒情合理安排播期,土壤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可进行播种,内蒙古东部产区、河北产区及吉林产区一般6月下旬播种,内蒙古中部产区和山西西北部产区一般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播前进行风选或水选去除秕粒,晒种1—2天提高发芽率,必要时采用适合杀虫剂拌种。播种深度4—5厘米。亩播种量一般3—4公斤,亩保苗7—8万株,播后及时镇压。若播期严重干旱,可考虑适当晚播并用生育期较短品种、适当加大播种量和播深,保证出苗率。
(三)加强田管,综合防控。荞麦根系浅,中耕宜轻,避免伤根,花期遇干旱有条件的地方可适量灌溉,但忌积水,雨季需及时排水防涝。苗高10厘米左右进行第一次中耕培土,去除杂草和病弱苗,保证适合密度及防治草害;现蕾期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提高其抗倒伏性。开花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促结实,也可采用放蜂或人工辅助授粉等方式提高结实率。该区域主要病害有轮纹病、褐斑病和茎基腐病等;主要虫害有西伯利亚龟象甲、粘虫和蓟马等。防治原则为优先农业措施,严格化学防治,按农药安全间隔期操作,花期避免喷药伤害访花昆虫,应采用合理的轮作倒茬、彻底的清除上茬残枝落叶、深耕晒地等田管措施,在农技人员指导下选用绿色高效的生物源杀菌剂和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
(四)适期收获,安全贮存。一般霜降前进行收获。为减少机收损失,70%籽粒呈现品种固有色泽时开始收获,宜在清晨进行,减少落粒损失;机械收获时应及时调整所选机械脱粒滚筒转速,防止产生碎粒、破粒,造成的损失率应小于6%,破损率应小于1%。收获后及时晾晒,籽粒含水量达14%以下,清选去除杂质,储存于阴凉干燥处,注意防霉防虫。
二、西北产区
该区是我国红花甜荞主产区,主要包括陕西的榆林市、延安市,宁夏的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甘肃的庆阳市、平凉市、定西市、白银市等。
(一)优选良种,茬口衔接。根据各地生态条件、种植模式、生产加工需求科学选种,避免未经试验跨区引种。主要选择制米、制粉品质优的高产多抗甜荞品种。一般选择豆类、谷类、薯类茬口,前作收获后及时翻耕,结合翻耕,亩施农家肥500—750公斤,翻耕后耙耱保墒。播前进行风选或水选去除秕粒,晒种1—2天提高发芽率,必要时采用适合杀虫剂拌种。
(二)适时播种,综合防治。一般6月上旬—7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采用条播,行距30厘米,播深4—6厘米,播后镇压保墒,亩保苗6—7万株。该区病害主要有轮纹病、叶斑病、褐斑病等,虫害主要有双斑萤叶甲、粘虫、西伯利亚龟象甲等,多零星发生。
(三)两段收获,安全贮藏。70%籽粒呈现本品种固有色泽时即为成熟。采取两段收获,先用割晒机于晴天清晨进行收获,收割后在田间放置5—7天,选用自动捡拾脱粒机或固定脱粒机进行脱粒。收获后及时晾晒,籽粒含水量需达14%以下,清选去除杂质,贮存于阴凉干燥处,注意防霉变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