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2日至26日,记者深入一线掏粪工调查发现,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旱厕逐渐消失,掏粪工队伍的规模正在迅速缩减。或许,这将是最后一代城市掏粪工。
凌晨4点,济南市经五路小学附近,城肥清运的作业车稳稳停在路边。车上跳下六七个身穿工作服的老少爷们,或许你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但他们每天都在忙碌,他们就是城市里的掏粪工。
江兴华穿一件短款羽绒服,五十来岁的样子,一边向大众网记者做简短介绍,一边招呼大伙儿拿上工具去干活,动作十分麻利。
城肥清运管理一处主要承担着市中、槐荫两区1317处老城区家庭旱厕、400余处公厕以及2万余处楼房化粪池的清疏任务。江兴华告诉记者,现在化粪池都能实现机械清疏,但那些家庭旱厕大多藏身老城区的小巷子里,清运车开不进去,就是开进去了,旱厕都在住户院落深处,吸粪的管子也够不着,所以这一部分旱厕还得靠人工清理。
济南市现存的家庭旱厕大多被列入改造计划,除了个别“文物”级别的特色保留社区,未来,这座城市里恐怕很难见到老式旱厕了。过去几十年,一代代掏粪工挑着粪担子走街串巷,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时代终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