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浙江舟山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统计,第27周东南太平洋鱿鱼平均结算价为18,866元/吨,与前一周基本持平。成交量达5,247吨,其中特小原条(1926吨)与小原条(1442吨)合计占比超过六成,仍是市场交易的主力规格。从结算价看,仅小头和尾鳍两个规格价格出现波动,其余规格整体平稳。综合报价方面,大头与胴体报价分别下调750元/吨和1250元/吨,其他品类报价保持不变,市场价格预期趋于稳定。
秘鲁禁渔后供应预期生变
在供给端,秘鲁生产部已于6月30日正式下达捕捞禁令,暂停其专属经济区内所有巨型鱿鱼(Dosidicus gigas)捕捞活动。禁渔前的最后一批渔获陆续到港,当前当地冷冻厂采购价格约为2800索尔/吨。受捕捞暂停、工厂原料紧缺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内预计短期内秘鲁鱿鱼原料价格将出现上涨压力。
秘鲁政府在发布公告时强调,2025年1月至今的捕捞配额(30.4万吨)已被提前完成,若超额捕捞将对资源恢复和明年渔季构成风险,要求各类船东、渔民与协会共同遵守禁令,配合资源保护措施。
西南大西洋价格回落
供需阶段性失衡
相比东南太平洋行情的稳健,西南大西洋(阿根廷鱿鱼)市场价格本周整体回落,表现出一定调整压力。第27周,浙农中心西南大西洋鱿鱼(线外)共成交787吨,平均结算价约为34,389元/吨。大多数规格产品出现下跌,跌幅在300元至1400元/吨不等,其中100-150g规格价格降幅最大,达到1402元/吨。300g以上的大规格产品价格也下滑600-700元/吨不等。
尽管如此,市场综合报价显示买卖双方预期仍未发生明显改变,部分下游厂商仍持观望态度,短期市场可能处于供需博弈拉锯状态。
根据阿根廷渔业规划局(DPP)数据,2025年阿根廷鱿鱼上岸总量已达203,956吨,较2024年同期增长33%,创下近30年新高。7月1日,我国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的自主休渔也正式启动,部分船只已开始转场或返航,后期现货供给预计趋紧,可能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市场动态及展望
在西北太平洋与印度洋区域,第27周暂无新成交记录,价格方面则保持稳定,暂未受到显著外部扰动。而在国内进关方面,舟山口岸自捕鱿鱼进关量已连续第二周实现环比增长,虽然总量尚处较低水平,但呈现积极恢复态势。
7月3日,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在太原召开南、北太平洋区域性渔业管理政策宣贯会,明确要求各企业严格履行国际渔业组织规定,推动远洋渔业向规范化、可持续方向发展。会议强调“守规矩、守底线、守成果、守利益”,希望各方协调合作,确保中国在全球鱿鱼捕捞话语权的稳定与提升。
综合来看,当前中国鱿鱼市场处于供需再平衡阶段。东南太平洋价格趋稳,西南大西洋因阶段性回运与进口增加面临短期调整压力。展望后市,若秘鲁与阿根廷进入中长期禁渔期,而我国公海渔船同步休渔,可能推动市场进入新一轮行情波动周期。企业应密切关注产地政策、捕捞动态与港口到货变化,科学制定采购策略,把握市场窗口。